眼下正值畢業季,網上一個新名詞——“全職兒女”引發很多討論。
何為“全職兒女”?簡而言之,就是在家陪父母,并從家里領工資。比如最近一位網友就分享說,裸辭在家后,父母每月給她開4000元工資,而她要做的就是每天陪買菜、做飯、逛街,每個月為家庭安排1-2次旅游,其余時間自主支配。
對這種現象,網友評價各不相同,有的認為,“全職兒女”本質上仍是“啃老”,只不過是換了個“新馬甲”,不值得提倡;也有人覺得,“全職兒女”與“啃老族”有很大區別,他們在心理上更接近“打工人”,并不是一味躺平。
然而,從記者的調查來看,選擇做“全職兒女”的年輕人,實際上各有各的理由。有的是出于職場疲倦,暫時在家“充電”、調整過渡,尋找機會隨時準備再出發;有的是因為父母身體需要照顧,蹲家里是無奈,也是責任;當然,也有的就是單純逃避就業,甘做“啃老族”。忽略家庭背景及個人初衷,簡單地做標簽化解讀并不是“全職兒女”的“正確打開方式”。
“全職兒女”雖然還談不上是青年就業的主流選擇,但它的出現有著深層次的社會原因。不可否認,“全職兒女”之所以存在,得益于部分家庭既有這個經濟條件,也有家庭團聚的愿望,可以給年輕人“靈活就業”提供彈性空間。
更要看到,相比“全職奶爸”“全職媽媽”等稱呼,“全職兒女”一出現就被熱議,折射的是當下年輕人的現實就業壓力,以及對理想就業環境的渴望。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當代年輕人的擇業觀正在改變,他們對工作“寧缺毋濫”,不僅關注收入的高低,也希望在工作中找尋更多獲得感。在反對躺平式“啃老”的同時,也要對年輕人求職途中適當放慢人生節奏給予包容。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20.4%,創2018年有該統計數據以來的新高。在這種壓力下,年輕人的就業環境更值得關注。用足用好各項就業促進政策,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創造更多條件讓年輕人更自如地揮灑青春,這才是討論“全職兒女”之外真正要做的。
策劃:沈錫權
監制:李興文
統籌:余賢紅、劉彬
撰稿:范帆
出鏡:劉彬
攝制:王凱豐
技術:楊平
制作:新華社江西分社星火工作室
出品:新華社江西分社、半月談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