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林州——
上世紀60年代,被譽為“人工天河”、“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跡”的紅旗渠在這里修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從這里發祥。一錘、一釬、一鏟、兩只手,30萬林州人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苦戰10個春秋,修成了長達1500公里的紅旗渠,也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能工巧匠,為林州兒女出太行發展建筑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白ズ媒ㄖ䴓I,就是抓住了全市116萬人生存問題的關鍵”,林州建筑業的發展,為林州人民找到了脫貧致富之路。
從支柱產業到富民產業
近年來,林州市把產業扶貧工作作為重頭戲來抓,建筑業也挑起了扶貧大梁,實現了從支柱產業到富民產業的轉變。
2018年,林州市印發《林州市建筑業扶貧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充分發揮林州市建筑業企業多、項目經理多的優勢,幫助貧困戶轉移就業,實現幫帶全覆蓋。全市共961家建筑業企業及項目經理參與其中,確定了就業、幫扶、培訓3項重點工作,實施范圍涵蓋全市537個行政村936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建筑業轉移就業1526人。截至目前,已經有2050戶貧困戶與210家建筑業企業、656個項目經理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占全市貧困戶的21.9%。
林州市主要領導強調,要努力吃透全市建筑業扶貧政策,通過政策引導、獎勵刺激,發動更多建筑業企業家、項目經理積極主動關注扶貧、參與扶貧,增強建筑業推動脫貧攻堅作用,拓展建筑業扶貧成果;要摸清企業家、項目經理和貧困戶的底數,建立信息庫,為切實推動富帶貧、富幫窮打好數據基礎,努力做到能幫就幫、能帶就帶,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從出太行到回鄉創立產業扶貧基地
20萬大軍出太行的隊伍中,有著許多林州建筑業企業家的身影。在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的感召下,諸多建筑業企業家、項目經理回鄉創業,建立產業扶貧基地,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助力農民增收。
致富不忘鄉鄰,2017年選擇回鄉創業的劉志軍創立了林州市綠健農業有限公司。3年來,通過“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有效帶動群眾增加收入,流轉土地1400余畝,每年帶動貧困戶增收800~1000元,并提供就業崗位200余個。
同樣選擇回鄉創業的還有山西益智集團董事長張益智;剜l后他創建了萬泉湖風景區,通過就業上崗、提供攤位、流轉土地、幫帶服助等方式,將扶貧效益覆蓋至周邊4個行政村的22個貧困戶。
為了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王留根回鄉創辦了林州市留林科普生態園有限公司,以打造太行菊、石榴園、中藥材及其他農副產品等為主導品牌,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加快了奔向小康生活的步伐。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林州市建筑業企業家盡己所能地支持著富美林州、幸福家園的建設。
在林州市的產業扶貧中,通過技能扶貧,幫助貧困戶找到行之有效的致富技術和可持續致富的辦法是重中之重。自2019年以來,林州市舉辦了4期貧困村建筑業致富能手培訓班和6期建筑技工培訓班,數百名貧困戶接受了技能培訓。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林州市的這一做法,得到了貧困戶的廣泛好評。
不僅如此,建筑業企業家培訓班還成立了建筑業扶貧基金,主要通過“以購代捐”幫助貧困群眾增加收入;為建筑產業扶貧基地提供起步資金,補充資金缺口;補貼貧困戶參加技能培訓和進行定向幫扶。截至目前,已有天一建設、紅旗渠聯合控股、河南裕鴻等建筑業企業向扶貧基金捐款53萬元。去年為東姚鎮扶貧基地通過以購代捐銷售小米兩萬余斤。
從貧困戶到“小工頭”
在此次林州市建筑業產業扶貧的調研中,有一個人給調研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張艷平。
張艷平,林州市橫水鎮鐵爐村人。幾年前,她的愛人因病不幸去世,留下兩個老人和兩個還未成年的孩子,使這個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張艷平本人也一度因為家庭的變故,失去對美好生活的信心。2016年,張艷平一家5口被識別為貧困戶。扶貧先扶志,在幫扶人的再三鼓勵下,她樹立了依靠自已努力脫貧致富的信心。2017年,張艷平利用多年學習的刷墻技術,在河南誠宸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國瑞的幫助下,承包了該公司在鄭州的部分刷墻業務,由一名生活困難的貧困戶,蛻變成一名群眾眼中的“小包工頭”,不僅實現了自已脫貧,還帶動了一批人實現增收致富。2018年5月,張艷平被林州市委、市政府評為“十佳最強脫貧戶”。
陳宇宙,林州市東姚鎮李家廠村人,從小父母去世,9歲時意外致殘。在產業扶貧的帶動下,他實現了從一個工地看場工到建筑學校老師、二級建造師,從一個初中畢業生到函授本科在讀生的蛻變。
這一個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并不是偶然,而是林州建筑業扶貧成果的真實寫照。產業扶貧引領著他們走向致富之路,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如果說,脫貧攻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么產業扶貧則是出奇制勝的法寶,能夠讓脫貧攻堅的成果可落地、可持續、可終身受益。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站在新時代的起點,林州貧困家庭正在產業扶貧的帶動下,摘下“貧困帽”,走上致富路。
摘自《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