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輿論場上再次出現對“年輕人懶婚”現象的討論,批評者有之,但“同情之理解”者也不在少數,《中國青年報》也發文指出“穩穩的幸福要等一等”。之所以說相關討論“再次出現”,實在是因為它是個長熱話題,但也是個爭執許久難以得出標準答案的問題。
每個人對婚戀和幸福的理解不同,是“早婚”還是“懶婚”只能是個人選擇,任何帶有道德指責意味的外界評價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合理的。不過,如今年輕人的結婚率的確較之前有所下降,據民政部發布的數據,2017年全國結婚登記對數下降7%,而且已經連續4年下降,去年還是降幅最大的一年。結婚人數越來越少,就會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人口問題,乃至倫理問題。
不過,筆者倒是不認為結婚率下降和“懶婚”之間有必然關聯。結婚問題涉及到物質文化、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問題,即使年輕人都很想結婚,也未必就能挽回現在不斷下降的結婚率和人口出生率。在婚戀觀念之外,還有很多現實問題干擾年輕人對終身大事的選擇。
其一,就是觀念更新問題。老一輩人對婚姻的看法之所以穩定、傳統,是因為那是個“鐵飯碗”代表一切的時代。很多在國企、事業單位里干一輩子的普通人,對婚姻的理解也是“一吻定終身”,至于兩人是否真的合適,那也是“試試看”的事情。如今的年輕人早就脫離了所謂“穩定”的思維屏障,關注自我和內心需求成為新一代人的精神標志,多數年輕人不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倘若出現不滿意的狀況,往往也是“一言不合就分手”。在這種相對個性和自我化的思維中,傳統婚姻的穩固性與合理性就會受到質疑——既然婚姻未必給個人帶來幸福,那么為什么還一定要結婚?
其二,則是生存壓力問題。不可否認,一部分漂泊在大城市的年輕人面對的是“留不下的北上廣,回不去的故鄉”的現實困境,收入和購房的現實問題都會推遲他們的結婚年齡,甚至有人喪失了對婚姻的信心。所謂的“年輕人懶婚”在這個意義上,其實是他們不愿意面對現實苦惱,反而用表面上的冷淡來處理。沒有人不渴望幸福的生活,只是有時現實讓人不得不轉變“思想”,換一個態度來面對生活。
還有一點不可忽視,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尤其是女性的經濟獨立,他們不必再通過婚姻來完成所謂的“成熟”。如今女性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越來越高,她們也沒必要成為男性的附庸。正是由于越來越多的女性有了這些實力,并在觀念上愈發“先鋒”,這也導致了所謂的“懶婚”現象。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婚姻倫理觀念。我們沒必要對各種新的觀念大驚小怪,要考慮到其中也存在“貼標簽”思維和媒體的“推波助瀾”因素,回到現實問題中找到解決方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作出判斷是最合理的。至于他人,真的沒必要評頭論足。